?:点击上方"华夏会宁"↑免费订阅本 会宁极少人会做的一种馍 柱顶石 小时候,时常听起老一辈说有一种馍叫做“柱顶石”,历史悠久,风味独特,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色泽鲜美,醇香扑鼻,不佐菜肴吃亦美味可口,便于携带,又耐久贮,一直无缘遇见,直到今天,才得以有识“柱顶石”真面目。 早上起来,因爱好摄影,故圈内结识了王锦霞这位好大姐,说家里今天要做柱顶石,才有幸认识、了解、品尝。 柱顶石馍源于陕西省礼泉县一带,状如柱顶石,入窑烙熟,皮薄瓤厚,酥脆爽,滋味清香,后来衍生各种形状风格的也有,但都属柱顶石馍。在老家这个地方,会做这种馍的人原本不多,现在几乎都失传了,王姐家之所以会做并能传承下来,是源于有一位陕西籍会做这种馍的姑娘嫁给了她家的上老一辈,才得以传承至今,真可属非物质遗传。 制作工艺上,首先选用自制研磨的精良小麦面粉发面好后,兑上清油,鸡蛋、白糖反复揉和均匀,使得发面劲道十足。 接着就是制馍,为了尽可能让做成的馍大小一致,用器皿量取其揉好的发面,通过揉和、造模等工序,足够一托盘入窑烤制即可。 同时,再入窑前,首先要用胡麻秸秆或谷秸秆将窑烧红,保持窑内足以将馍能够烤熟的温度即可(温度高了,烤出的馍发焦,温度低了,馍不能熟透),所以温度的把握还需有经验者操作,具备一定温度后,将其准备好的一托盘馍送入窑中,堵上窑口即可。 然后您就等待鲜馍出窑吧!当您闻到窑内散发出的醇香味时,口水早已迫不及待的从两腮涌出。十几分钟后,黄葱葱的馍出窑了,趁热尝上一口,真是回味无情。 出窑后的馍要在常温下冷却后,方可入笼储藏。 关于“柱顶石馍”的典故有: 其一:在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即昭陵,现为对外开放的昭陵博物馆)所在地的,有一种传统风味食品,因其状似柱顶石而称之为柱顶石馍。此馍始于唐代,历史悠久,风味独特,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色泽鲜美,醇香扑鼻,不佐菜肴吃亦美味可口,便于携带,又耐久贮。食者无不称赞。清朝乾隆皇帝拜祭唐太宗昭陵时,品尝了地方官员敬献的柱顶石馍后,大加赞赏。 其二:年8月,美国前总统卡特访华。30日,他同夫人、女儿一行来陕,访问了礼泉县烽火大队。中午,在一位农民家里吃饭。主食有面条、饺子、柱顶石馍;菜有烧豆腐、拌豆芽、炒蛇豆、西红柿炒鸡蛋。卡特不熟悉地用中国筷子夹着各种农家菜,边吃边翘起拇指夸奖:"真好吃!真好吃!"对柱顶石馍特别感兴趣,赞不绝口,还详细询问了它的作法。当主人向他介绍了用料、制法和"皮薄瓤厚鼓鼓腔,底凹面平柱顶样,酥脆爽口味道香,携带方便好存放"的特点后,卡特十分高兴,即让翻译连同这天的菜谱,全部译成英文,带回美国去了。 王姐为柱顶石馍做代言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