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立夏—小满戊土9日?庚金3日?丙火18日 立夏: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5月5日,太阳到达黄经45°位置,斗指东南维,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 立夏—小满时节的气候特征: 立夏建巳,相当于农历的四月。巳月对应着易经12消息卦里的乾卦。乾卦六爻代表立夏至芒种的三十余天。 师门有赞:大哉乾元,至变至通。六爻全阳,很明显,是一个纯阳之卦。可见,刚交立夏未至小满,正处于一个季节自然转换的过渡期,辰月所带来的影响力仍在持续,尚未立刻完全退去。因此在这个辰、巳交接期内(俗称龙、蛇变化期),虽然温度随着自然阳气的逐步充盈而逐渐上升,天气渐渐趋热,但大部分地区的气候仍然带有明显的冷暖波动,阴晴不定甚至连阴雨不断的多变特征,华北、西北局部地区甚至会因为晴天少雨、干热风频繁导致对土壤水分过度的蒸发而出现夏旱灾情。 巳中藏戊、庚、丙三人元。戊土阳气为辰月之余气,为退气,丙火为进气之本气,而庚金为肃杀之长生之气。 戊土之气的薄变,意味着原本潜藏在地面之下的阳能经过整整一个春季,发散、宣泄之进程快要结束,但由于庚金肃杀之气的产生,也会给大自然带来一个冷暖不定的变化。 进一步而言,因为阴阳消长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功成者退,将来者进”的必然,故丙火的力量逐步加强,环境气候随之而逐渐升温与趋热,这也自然而必然地导致了万物由生到长的一个转折性转变。 巳月天气,寒意日退,草木生长茂盛,人们的穿着因气温的增高也逐渐单薄起来,但早晚的寒凉还是较为明显。这也正是代表暮春三月的辰月决卦转换为代表巳月的乾卦的阴阳交替变化之过程的自然内涵。 立夏—小满时节的自然特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立夏,“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至、达”的意思。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少得盈满”。这里的“少“,即“小”的意思,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范成大《喜晴》: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李贺《四月》: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 立夏—小满节气的到来表明大气中来自地下的阳能和太阳照射给予的阳能从不断合汇到颠峰齐聚的一个自然变化之过程。大到天地之间,小到草木的根稍之间皆是如此。对大地来说,阳尽而阴生的自然机制也即将随时启动。 立夏—小满期间由于阳气的不断汇聚和充盈,很多向阳而长的类阴物种开始活跃。因此,一候里“蝼蝈鸣”,穴居的蝼蝈、青蛙类感受到阳气的盛大而鸣叫;二候,“蚯蚓出”,地下的蚯蚓由于阳能的影响而开始往地表接近阳气的地方活动;三候“王瓜生”,王瓜,丝蔓等阴类作物,这时候也开始附阳而长,以便多储营养在秋季里好结丰硕果实。 立夏—小满时节的天人对应: 立夏农耕 “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 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而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 立夏前后,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庄稼生长渐旺,多进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 农谚:“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立夏三朝遍地锄”,“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还有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四川盆地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东南部为至毫米,西北部为75至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 民风民俗 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南郊外“迎夏”,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到明代民间始有尝新风俗,清代更有祭神、尝新、馈节、秤人、烹新茶等俗。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脚笋、五虎丹、三两半等“吃补食”的饮食风俗;云南宣威地区则有大门插皂荚枝、红花以压崇,围灰墙脚以避蛇之俗。 中原地区立夏以后,正是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梨耙栽秧。故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的农谚。并以立夏日之阴晴占卜一年的丰歉。 立夏季节已进入农忙旺季。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盛行于明末清初,用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它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藉以联络感情。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体现了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很多地方有立夏“尝新”的风俗,就是在这一天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这种做法对人的身体是很有好处的。特别是对小孩子,在立夏这一天合理地调配饮食,可以给一个夏季打下一个健康的基础。这一天可以给孩子吃一些竹笋、樱桃、麦仁、蚕豆等。还可以吃一点酸味的水果,用以生津开胃。 立夏养生 夏季锻炼办法多:天气热起来,“三浴”锻炼身体好: 一是空气浴,每天多通风,可以适度地开窗睡觉。 二是日光浴。夏季在每天早9:00左右为宜。日光中的红外线照到皮肤上,对心肺功能起到有益的作用。紫外线照到皮肤上,可使全身功能活跃且循环加速,并能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防止贫血,此外尚有杀菌消毒作用。(1岁以上的小儿可直接在阳光下进行。小婴儿可以在树荫下进行。) 三就是水浴。注意水温在35℃左右,洗澡要天天进行,不只为了干净,还为了增强体质。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淋浴,这是一种刺激性较强的锻炼。(注意喷头不宜高于孩子头顶40厘米。) 到了夏季日常饮食上可以多喝粥: 进入夏季以后,出汗多,食欲不好,可以做各种营养保健粥开胃,并调理身体。 比较好做又适合夏天喝的粥有: 1、干扁豆浸透与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湿,健脾止泻; 2、鲜荷叶取汁,过滤后加入大米煮成粥,凉心暖脾,助消化,对小儿夏季风热尤为合适。此外、绿豆粥、红小豆粥、薄荷粥、银耳粥、葛根粥、苦瓜粥都是夏季的好食品。 另外,食谱上应适当减少蛋白质类食品的摄取,而增加酸奶、紫菜和鱼类的摄入量,水果和日常蔬菜保证跟上。 北京最正规治疗白癜风医院西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