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3-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经历了“五一”晴雨相间的天气之后,今日迎来立夏节气。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万物生长处于旺盛期。

立夏由来

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农历的立夏。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在古代,民间有立夏称体重、吃蛋、饮茶等习俗。

立夏天气特点

人们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开始,但实际上我国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立夏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立夏的一些民间习俗已慢慢地被人们淡忘,其实立夏的习俗有很多,一起来看看吧。

吃蛋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斗蛋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吃立夏饭

立夏这天的饮食,必吃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蛋形如心,吃了蛋使心气精神不亏损;吃竹笋拄腿,寓人双腿像春笋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吃豌豆拄眼,带壳豌豆形如眼睛,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吃笋和蚕豆及青梅、茶叶蛋、蚕豆,认为可防“疰夏病”。再是吃软菜(君踏菜),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南方立夏喜欢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俗称吃“立夏饭”。

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相传诸葛亮收服孟获,立夏日临终嘱他每年看望蜀主一次。后来晋灭蜀,孟获依旧每年立夏去洛阳看望阿斗,每次去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是否被亏待。如轻了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他,就用糯米饭把阿斗喂饱。立夏秤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煮鼎边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可口。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它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迎夏仪式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江浙一带,人们因大好的春光明媚过去了,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

尝新活动

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种烹调方法,用多种香料加工而成为熄鸡)鸡、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矛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则吃煮鸡、鸭蛋。

厌祟避蛇

立夏日云南民俗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
白斑风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