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51.html

今天小编去到了肥东县的梁园镇,来这里吃小鳖。您问是清蒸,干锅,还是红烧?哈哈,都不是!今天吃的小鳖,是手工做出来的!

NO.1

手工做的小鳖?

初见时的梁园镇,古朴的瓦房,碧绿的田野,房前柿子树上,挂着红灯笼似的熟柿子,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也是世世代代生活的故乡。今天小编想要介绍给大家的小鳖,可不是水里游的,而是梁园镇的一道纯手工制作的特色面食。说起梁园小鳖,可是来头不小。它与狮子头一起,被称为梁园二绝。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在梁园品尝了小鳖和狮子头,赞道:“尝尽天下食品,不及梁园二绝。”虽是传说,但可见小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小鳖从何而来,已经无法考证,但代代相传,一直是当地人牵肠挂肚的家乡味道。

NO.2

名字的由来?

说到这里,你们可能还是想问,为什么一道面食要取名叫小鳖呢?其实,小鳖得名于它的外形。小鳖烤出来的焦面的壳,酷似缩头“伏鳖”,因此得名“小鳖”。

“咔吱咔吱”,吃小鳖时总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吃小鳖要小口慢嚼,越嚼越香。一口下去,既有糖味儿,又有生姜的香味儿,还有芝麻香味儿,满口的香酥、脆。作为一道代代相传的当地特色美食,如今梁园小鳖的制作手艺传到了马师傅和他老伴手里。他们每天从起床到天黑,都在用最传统的制作工艺来制作小鳖。

NO.3

记忆的味道?

小鳖传承人马师傅是土生土长的梁园人,在自家的作坊里用心做着这道小食已经三十多年。从父亲的爷爷那一辈开始,代代相传,已然是一门祖传手艺。

马师傅回忆,他第一次接触到小鳖的时候,还要说在人民公社的时候。那时候父亲给孩子们吃了两个小鳖,“那时候吃感觉特别香”,几十年过去,初次吃小鳖的味道仿佛已经扎根于记忆深处,只一提起,就能回想起当时的“香”。

NO.4

小鳖的制作?

光说不做假把式,接下来和小编一起,跟着马师傅,遵循最传统的制作工艺,一起还原出记忆里的味道吧!精面粉经过开水烫后,再加入酵头,让面粉发酵,做成好似“馊掉”的面团,农村叫做“酸面”。发酵好的面团中加入生姜,加入干面粉和食用碱进行中和,再加上一些菜籽油,最后和面上劲,让菜籽油和面粉充分融合。揉好的面团揪成小团,包上酥油。这酥油同样是发面加上菜籽油、白糖,揉制而成。面团做成坯子之后,用擀面一层一层叠上又擀开。层数多,吃起来就更酥。经过反复折叠与擀平,再刷上一层糖丝,撒上一把白芝麻,小鳖的雏形已经显现出来。最后放入炭火炉中烤8-10个小时,小鳖就终于制作完成了。如今,这样原始的炭火已经几乎见不到了,马师傅说,用烤箱制作的时间会缩短,酥软度也好,但他依然坚持用这样的土办法,因为他不想让最原始的味道从此消失。

NO.5

坚持的理由?

“以后做的人不知道,很可能是没有人做了。”梁园镇上,如今还在坚持着制作小鳖的人只有马师傅和他的弟弟。被问及坚持用最传统的手艺做下去的理由,马师傅说:“传统的味道还有很多人留恋,有很多乡愁的人,还经常想起这个味道,所以我们也就冲着这个味道,还继续做下去。”还好有马师傅一样坚持的人,让外出的游子,有乡愁可以寄托,有记忆可被保留。

编辑

苏慧玲主编

陈小康终审

邵建迪监制

葛晓

本文由美食来了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