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3-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呵呵想什麼呢,下週三27號中炮就要考試了,還要每天拿出手機只知道刷朋友圈嗎?!

———————————————————

題型:選擇(單/多)50道

填空20道

名詞解釋4道

問答題(總/個)2道

各章節重點:

第一章-緒論:

1、炮製:是製備中藥飲片的一門傳統製藥技術,也是中醫藥學特定的專用製藥術語。

2、炮製別稱:炮炙、修治、修事、修製、修合、和劑、製造等。

3、中藥炮製:是按照中醫理論,根據藥材自身性質以及調劑、製劑和臨床應用的需要,所採取的一項獨特的製藥技術。

4、飲片:凡經凈製、切製或炮製等處理後的藥材。

5、中藥炮製學:是專門研究中藥炮製理論、工藝、規格、質量標準、歷史沿革及其發展方向的學科。

6、三部炮製專著:第一部南北朝劉宋時期雷敩著《雷公炮炙論》;第二部明代繆希雍著《炮炙大法》;第三部清代張仲巖著《修事指南》。

第二章:中藥炮製基本理論:

7、五大製則及舉例:(1)相反為制是指用藥性相對立的輔料(包括藥物)來制約中藥的偏性或改變藥性(用辛熱升提的酒來炮製苦寒沉降的大黃,使藥性轉降為升);(2)相資為制是指用藥性相似的輔料或某種炮製方法來增強藥效(用咸寒的鹽水炮製苦寒的知母、黃柏,可增強滋陰降火作用;用酒炙仙茅、陽起石,可增強溫腎助陽作用;用蜜炙百合,可增強潤肺止咳的功效;用蜜炙甘草,可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3)相畏/殺為製是指利用某種輔料來炮製藥物、以制約該藥物的毒副作用(用生薑白礬、石灰、皂莢來炮製半夏、南星;用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製川烏);(4)相惡為製是指利用某種輔料或某種方法來減弱藥物的烈性(麩炒枳實可緩和其破氣作用;米泔製蒼朮可緩和其燥性;加熱可減弱辛散之性);(5)相喜為製是指用某種輔料或中藥來炮製以改善中藥的形色氣味、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利於服用、發揮藥效、增加商品價值(用醋炙、酒製、漂洗、麩炒、炒黃烏賊骨、僵蠶、乳香、沒藥)。

8、常見輔料及其作用:(1)土製補中;(2)米泔水製去燥性和中;(3)吳茱萸汁製抑苦寒而扶胃氣;(4)礬湯製去辛烈而安胃;(5)乳製滋潤回枯、(6)助生陰血;(7)薑製發散;(8)鹽製走腎而軟堅;(9)酒製升提;(10)麩製抑酷性而和胃;(11)豬膽汁製瀉火;(12)牛膽汁製去燥烈而清潤;(13)黑芝麻製潤燥而益陰;(14)蜜炙和中益元;(15)醋製入肝而住痛;(16)糯飯米製潤燥而澤土;(17)童便製除劣性降下。

9、炮製對中藥的影響:性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

10、炮製對四氣五味的影響:(1)糾正藥物過偏之性味,也稱反製(辛溫的薑汁製苦寒的梔子,咸寒的鹽水製辛溫的巴戟天、茴香,酒炙大黃);(2)增強藥物不足之性味,屬從製法即相資為制(苦寒的膽汁製苦寒的黃連,辛熱的酒製辛熱的仙茅,辛熱的酒製辛溫的當歸,羊脂油製淫羊藿);(3)改變藥性、擴大藥物用途(甘寒的生地製成甘溫的熟地,辛溫的天南星製成苦涼的膽南星,炒炭止血)。

第三章-中藥炮製與臨床療效:

11、不同炮製手段與臨床療效:(1)淨制(麻黃莖具有發汗作用、根具有斂汗作用,巴戟天木心為非藥用部分,八角茴香中混入莽草,黃芪中混入狼毒,貝母中混入光菇子,天花粉中混入王瓜根);(2)加工切製(桂枝湯中桂枝以氣勝、白芍以味勝,均宜切薄片);(3)加熱炮製(炒麥芽、穀芽啟脾開胃,白朮炒焦健運脾氣無壅滯、開胃進食,炒梔子緩和苦寒之性,麩炒蒼朮、枳實緩和燥性,麩炒僵蠶矯臭矯味、利於服用,荊芥炒炭止血,炮乾薑作用緩和持久,煮製烏頭降低毒性,燀製杏仁利於保存、煎提,煨木香增強實腸止瀉作用);(4)輔料製(辛熱行散的酒製苦寒藥可緩和苦寒之性、使寒而不滯、益清熱瀉火,酒製活血藥增效而力速,酒製滋膩藥物能宣行藥勢、減黏滯之性、使滋而不膩,醋製活血藥使作用緩和而持久,鹽製溫腎藥使氣味相扶、增強補腎作用,薑製可增強化痰止嘔作用,蜜製能增強止咳補氣作用,藥汁製可發揮輔料與主藥的總和療效);(5)其他(發酵、發芽可增效或產生新療效,去油製霜可降毒性、緩藥性)。

第四章-中藥炮製的目的及對藥物的影響:

12、中藥炮製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毒性:川烏、草烏、附子、半夏、天南星、甘遂、大戟、馬錢子、斑蝥,浸漬、漂洗、清蒸、單煮、加熱;副作用:麻黃煮沸多次、炒/煅乾漆、炒/蜜製鵝不食草、柏子仁去油制霜);(2)改變或緩和藥物的性味(炙生甘草藥性涼轉溫、功能清洩轉溫補,蒸製生地黃藥性變溫、能補血滋陰、養肝益腎,蜜炙麻黃緩和辛散作用、增強止咳平喘作用);(3)增強藥物療效(逢子必炒,槐米炒炭增強止血作用,爐甘石煅製增強解毒、明目退翳、收濕斂瘡作用,蜜炙化痰止咳藥增強潤肺止咳作用,膽汁製南星增強鎮痙作用,甘草製黃連增強抑菌效力);(4)改變或增強藥物的作用去向(炒萊菔子升轉降,酒炙大黃引藥上行、先升后降);(5)改變藥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強對某部位的作用(醋製柴胡、香附引入肝經,鹽製小茴香、益智仁、橘核引入腎經);(6)便於調劑和製劑(砂燙醋淬穿山甲、龜甲、鱉甲使質地酥脆便於粉碎,蛤粉燙阿膠使質地酥脆便於粉碎,火煅代赭石、寒水石使質地酥脆便於粉碎,火煅醋淬自然銅);(7)潔淨藥物并利於貯藏保存(根類藥物的蘆頭,皮類藥物的粗皮,昆蟲類藥物的頭足翅);(8)矯臭矯味、利於服用(紫河車、僵蠶、烏賊骨、乳香、沒藥,酒製、醋製、蜜製、水漂、麩炒、炒黃)。

13、炮製對藥物化學成分的影響:重在生物堿和苷,自己看、略。

第五章-中藥炮製的分類及輔料:

14、雷公炮炙十七法:明代繆希雍《炮炙大法》提出,炮、爁、煿、炙、煨、炒、煅、煉、製、度、飛、伏、鎊、摋、?、曝、露十七法。

15、三類分類法: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提出,火製、水製、水火共製三類。

16、五類分類法:中藥行業提出,修治、水製、火製、水火共製、其他製法五類。

17、藥用部位分類法:全國及各省市炮製規範提出,根及根莖類、果實類、種子類、全草類、葉類、花類、皮類、藤木類、動物類、礦物類等。

18、工藝與輔料相結合分類法:在三類、五類分類法基礎上提出。

19、常用液體輔料及其作用:(1)酒,增效、矯味矯臭、助溶;(2)醋,增效、解毒、矯臭矯味、殺菌防腐、助溶;(3)蜂蜜,增效、解毒、緩和藥性、矯味矯臭;(4)食鹽水,引藥入腎、緩和藥性、增效、矯味、防腐、潤下通便;(5)生薑汁,抑制寒性、增效、降低毒性;(6)甘草汁,緩和藥性、降低毒性;(7)黑豆汁,增效、降低毒副作用;(8)米泔,益氣、除煩、止渴、解毒、清熱涼血、利小便;(9)膽汁,降低毒性、抑制燥性、增效;(10)麻油,降低毒性、矯味矯臭;(11)羊脂油,補腎助陽、祛風潤燥、解毒。

20、常見固體輔料及其作用:(1)稻米,增效、降低毒性、降低刺激性、吸附油脂、去除腥味;(2)麥麩,緩和燥性、增效、矯味;(3)白礬,防腐、降低毒性、增效;(4)豆腐,降低毒性、去除污物、吸附聚沉;(5)土,降低刺激性、增效、做中間傳熱體;(6)蛤粉,去除腥味、增效、做中間傳熱體;(7)滑石粉,降低毒性、增效、矯臭、做中間傳熱體;(8)河砂,降低毒性、矯味矯臭、做中間傳熱體;(9)硃砂,增效、鎮驚、解毒。

第六章-中藥飲片的包裝貯藏與質量控制:

略。

第七章-中藥飲片廠的設計及生產管理:

略。

第八章-中藥炮製研究:

略。

第九章-凈選加工:

21、淨制:是藥材在切製、炮炙或調配、製劑前,選取規定的藥用部分,除去非藥用部位、雜質及霉變品、蟲蛀品、灰屑等,使其達到藥用淨度標準的方法。

22、凈選加工的目的:分離藥用部位、進行分檔、除去非藥用部位、除去泥沙雜質及蟲蛀霉變品。

23、清除雜質的方法:挑選、篩選、風選、水選。

24、分離和清除非藥用部位的方法:(1)去根去莖,①去殘根(荊芥、麻黃、薄荷、黃連、蘆根、藕節、馬齒莧、馬鞭草、澤蘭、茵陳、益母草、瞿麥),②去殘莖(龍膽、白薇、丹參、威靈仙、續斷、秦艽、廣豆根、柴胡);(2)去枝梗(五味子、花椒、辛夷、女貞子、桑寄生、梔子、桑螵蛸);(3)去皮殼(厚樸、杜仲、黃柏、肉桂、草果、益智、使君子、白果、大風子、榧子、巴豆、苦杏仁、桃仁、知母、桔梗);(4)去毛,①根莖類藥材(骨碎補、香附、知母),②葉類藥材(枇杷葉、石韋),③果實類藥材(金櫻子),④其他類藥材(鹿茸);(5)去心,①除去非藥用部位(甘遂、百部、貝母、百合、牡丹皮、地骨皮、白鮮皮、五加皮、巴戟天),②分離不同藥用部位(蓮子、花椒、連翹),③消除藥物的副作用(麥冬、遠志);(6)去核(烏梅、山楂、山茱萸、訶子、蜀椒);(7)去盧(人參、桔梗、前胡、防風、玄參、獨活);(8)去瓤(枳實、枳殼、青皮、木瓜、罌粟殼、臭橙);(9)去頭尾、皮骨、足、翅(烏鞘蛇、蘄蛇、蛤蚧);(10)去殘肉(龜甲、鱉甲、豹骨、貓骨);(11)去雜質及霉敗品(當歸、川芎、浮萍、雞內金、牡蠣、石膏、硃砂、山藥、片薑黃、百合、薤白、瓜蔞、葛根)。

第十章-飲片切製:

25、水軟化處理方法:(1)淋法(噴淋法);(2)淘洗法;(3)泡法;(4)漂法;(5)潤法,①浸潤,②伏潤(悶潤),③露潤(吸潮回潤)。

26、藥材軟化程度的檢查方法:又稱“看水性”、“看水頭”,(1)彎曲法,(2)指掐法,(3)穿刺法,(4)手捏法,(5)剖開法。

27、飲片類型:(1)極薄片;(2)薄片;(3)厚片(斜片,直/順片);(4)絲(細絲、寬絲);(5)段(長節短咀);(6)塊;(7)圓片;(8)骨牌片;(9)肚片;(10)蝴蝶片;(11)馬蹄片;(12)鳳眼片;(13)如意片;(14)剪片;(15)刨片;(16)顆粒;(17)粉末。

28、人工乾燥的溫度:一般藥物以不超過80℃為宜;含芳香揮發性成分的藥材也不超過50℃為宜。

第十一章-炒法:

29、火力:是指藥物炮製過程中所用熱源釋放出的熱量大小、火的強弱或溫度的高低。可分為文火、中火、武火。

30、火候:是指藥物炮製的溫度、時間和程度。

31、炒炭存性:是指藥物在炒炭時只使其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應保存藥物的的固有氣味;花、葉、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別藥物原形。

32、炒法總結:

方法

火力

適用藥物

火候指癥

目的

用量(每kg)

清炒法

炒黃

文火、中火

種子

色、形、味、聲

增效、減毒

炒焦

中火

入脾胃

外焦黃褐、內色加深

健脾消食

炒炭

武火

止血

外焦黑、內焦褐

止血

加輔料炒法

米炒

中火

昆蟲、補脾

米、藥

健脾、減毒

20kg

麩炒

中火、武火

性烈、補脾、腥氣

緩性、增效、矯味

10kg

土炒

中火

補脾、止瀉

色、味

健脾、止瀉

25-30kg

蛤粉炒

中火

鼓起、內無溏心

降低滋膩、清熱化痰

30-50kg

滑石粉炒

中火

韌性大

形、色

減毒、質酥、矯味

40-50kg

砂炒

武火

質地堅硬

形、色

減毒、矯味

掩埋

應熟悉所有講過藥物的炮製方法及各炮製品的作用,建議翻書過一遍。

老師畫出的重點藥物:

炒法:

清炒法:

炒黃:王不留行;

炒焦:山楂;

加輔料炒法:

麩炒:蒼朮;

米炒:斑蝥;

砂炒:馬錢子;

蛤粉炒:阿膠;

炙法:

酒炙法:黃連、大黃;

醋炙法:延胡索;

鹽炙法:黃柏;

蜜炙法:甘草;

蒸煮燀法:

蒸法:黃芩、地黃;

煮法:川烏、附子;

復製法:半夏;

發酵、發芽法:

發酵法:六神曲、淡豆豉;









































北京白癜风十佳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保医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